日前舉行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當前制造業發展情況如何?面對新形勢新要求,應該怎么做?
制造業與服務業融合發展不是簡單的二者相加,而是要發揮乘數效應,實現聚合效應。
我國在新技術、新組織形式和新產業集群的發展中亮點很多,潛力巨大。
形成一支強有力的公共技術研發力量,讓技術可升高等、能迭代。
■ 推動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深度融合
“現代制造業漸趨復雜,研發、設計等需要專業化和科研機構承擔,產品營銷往往又與重大工程相結合,離開服務業,制造業自身發展將受到制約。”中國社科院工業經濟研究所研究員劉戒驕表示,當前,制造業發展面臨動力不足等困難,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與服務業融合發展不夠。很多企業業務還屬于傳統鑄造,不了解工程需求,產品銷售困難,附加值難以提高。
“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不僅要從制造業本身出發補齊短板,還要充分發揮現代服務業尤其是生產性服務業的支撐作用。”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產業所工業研究室主任付保宗指出,價值鏈微笑曲線的中間是加工制造,左右兩端是服務業制造的研發設計和產品營銷,“兩頭一抓才能把產業拎起來”。
如何推動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深度融合?
付保宗建議,多搭建一些公共服務平臺,讓制造型和服務型企業之間供需順暢對接。“制造業企業進入服務業還存在一些有形和無形壁壘,要進一步擴大服務業開發、放寬市場準入,讓更多制造業企業有機會參與到生產性服務領域”。
“融合發展不是將這些功能都集中在大企業。不改變封閉的一體化發展模式,是不會有生命力的。”劉戒驕說,要重點加快發展專業服務業和科技服務業,鼓勵制造業企業與專業服務業企業交流合作,改善合作環境。
“制造強國涵蓋范圍應該更廣。制造業與服務業融合發展不是簡單的二者相加,而要發揮乘數效應,實現聚合效應。”付保宗說。
■ 促進新技術、新組織形式、新產業集群形成和發展
“一方面,通過新技術應用帶動中低小散企業聚攏成長;另一方面,我們也受益于環科園資源集聚。”公司副總裁說,投資建設的智造平臺,不僅如同“中央廚房”一樣,可以到相關零部件“生產基地”采購“菜品”,還能通過資源整合,在互補中共同成長。
“歸根到底是要形成新生產力。”付保宗說,當前,新一代信息技術、新能源、新材料、新一代生物技術等新技術進入加速發展階段,為我國制造業轉型升高等提供了新機遇。新技術又催生了新組織形式,是企業、產品、生產和市場組織模式的變革,帶來的內在效率和動力提升不可小覷。而新產業集群既包括新興產業形成的集群,也包括傳統產業集群通過改造提升,引入新模式、注入新動力,呈現新面貌。
目前,我國在新技術、新組織形式和新產業集群的發展中亮點很多,潛力巨大,眾多企業圍繞這些方面進行新開拓。“但也要看到,在這些領域還存在一些短板。”付保宗指出,一是新技術的創新原動力還不足,一些關鍵技術仍受制于人。二是對新技術在標準上的約束和管理相對滯后,缺乏應對能力。
如何促進新技術、新組織形式、新產業集群形成和發展?
劉戒驕認為,制造業企業要重視吸納高技術人才,及時調整戰略。同時要順應科技發展和產業分工趨勢與要求,深化各類市場主體的分工和合作、加強協同,形成新的產業組織。
付保宗建議,一方面要放活放寬市場機制,盡量弱化規定技術路線發展的事前管理方式,要由結構性政策轉為功能性政策,促進形成公平公正的市場環境,讓創新創業主體有更大動力和活力,放手干起來;另一方面,也要強化事中事后管理和服務機制,有效規避新技術、新組織模式產生的社會風險。
■ 構建開放、協同、高效的共性技術研發平臺
“如果把整個信息技術產業比作一座城市,信息光電子就是連接這座城市的道路管網。”中心專家委員會主任、中國工程院院士余少華說,信息光電子技術在網絡通信、醫療衛生、航天國防等領域發揮著重要作用。
“我們正面向新一代網絡、5G、工業互聯網等信息光電子應用領域,開展前沿和共性關鍵技術的研發。”余少華表示,今年中心將加快推進在硅光技術等四大方向的關鍵共性技術開發及較先出現商業化應用。
“需要形成一支強有力的公共技術研發力量,讓技術可升高等、能迭代。”中國企業聯合會首席研究員繆榮說,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就要做強整個產業鏈,其中較核心的是產業技術。
關鍵技術、基礎技術研發往往投入大、見效慢,單個企業無能為力。劉戒驕認為,共性技術研發平臺可以共享信息和能力,降低交流和研發成本。
“構建共性技術研發平臺,當前還存在三個不足。”付保宗分析,研究成果開放不足,一些核心技術停留在科研院所和企業內部的實驗室里,不能為相關企業所用;產學研協同不足,科研機構與企業之間的人才流動和科研成果轉化存在障礙,制約了創新資源優化配置;投入產出效率不足,研發投入和產出不成比例,一邊是企業嗷嗷待哺,一邊是研究成果束之高閣。
如何構建開放、協同、高效的共性技術研發平臺?
“根本上要打通體制機制。”付保宗說,一方面對現有科研機構人員的培養、使用和激勵要大膽變革,讓他們與企業技術需求對接起來;另一方面,在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組織一些共性技術聯盟和創新平臺,讓更多企業參與,共同促進關鍵和共性技術突破。
繆榮建議,由地區主導在關鍵行業和重要領域構建產業聯盟,將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吸納進來,讓技術服務更多企業。“此外,要用市場化方式發展公共技術平臺,地區對產業政策給予一定支持,形成一些不依附于某一個大企業、獨立生存發展的市場主體,匯聚一批有開拓意識和能力的人才,讓產業鏈上下游貫通起來。”
上海韋揣信息技術有限公司是德國VET公司在中國地區的關系企業,基于10多年來我們和歐美各主要設備制造商的良好合作關系及近年來中國在芳綸、碳纖維等特種纖維材料領域的不斷發展,VET公司已經為國內很多芳綸及碳纖維等生產企業提供了項目技術咨詢、工藝設備和關鍵部件等服務,涉及紡絲、卷繞、并絲、退繞、集束、整經、卷曲、超短切斷等各個工藝領域。
- 秋分 “切” 出精材:芳綸纖維切斷機的金秋精工助力記!
- 九月 “切” 出精準力:高強聚乙烯纖維切斷機的硬核賦能!
- 教師節 “強韌守護” 后盾:上海韋揣信息技術有限公司網芳綸纖維切
- 上海韋揣信息技術有限公司纖維切斷機:適配九月纖維加工旺季的核心設
- 芳綸纖維切斷機的主要用途和發展趨勢!
- 上海韋揣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卷曲機:纖維加工中的關鍵塑形設備!
- 纖維切斷機:纖維加工中的關鍵設備!
- 制造業PMI連續下滑!
- 高強聚乙烯纖維切斷機使用方法!
- 立秋時節的上海韋揣信息技術高強聚乙烯纖維切斷機!